爱国的工作王奶奶是不担心的,陈东阳的大伯在县里做领导,陈东阳自己在乡里也发展得不错,孩子的工作安排只是时间问题。 王奶奶继续看着小孙女,听她说下去:“我们的亲戚当中,只有春花姐姐没读过书,我看那边的孩子一点点大就去幼儿园读书了。向姐姐也是高中毕业的,她还一直说自己学历低呢。 所以我想,春花姐姐年纪越来越大,读书机会会越来越少,等以后,我们都读了书,一起说话也方便,就她一个人不认识字,会不会跟我们生疏?会不会怪二姑姑二姑父的?” 王奶奶点点头:“以后不像以前了,以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我也是东家小姐读书才认识几个字的。你妈小的时候村里还组织扫盲班的,这几年这事也没人抓了,刚好轮到春花这一拨人,都给耽搁了。” 可以说,全村或者说整个阳澄湖公社,没有一个人是比王奶奶更重视读书一事的,现在经小美提起,忽然发现整天忙忙碌碌的,把春花给忘掉了。 心里有点觉得愧对这孩子了。 而且,春花将来是要在家里招女婿的,读书明智,她大字不识一个,以后怎么把田家发扬光大? 又一想,孙女今天提到这事,肯定想到了什么解决办法,结合刚才说的大女儿找徒弟一事,心里一动:“乖囡,你的意思是叫春花去你大姑妈那里学雕核雕?” 现代的春花姐姐有没有去学核雕小美不清楚,反正她在苏博没看见介绍,但这里嘛,可以改变的呀:“我是觉得春花姐姐去学挺合适的。这边现在不是不让学吗?我们自家亲戚,偷偷去学,外人又不知道的。 再说,学核雕的话,就一定要学文化知识。春花姐姐刚好没读过书,趁这机会就可以读点书啦。 我还想好了,夏花、我、我爸爸都可以教她的呀。 等她学到和我妈妈一样的水平了,让爸爸两个一起教。” 王奶奶闻言老眼都亮了。 小美这话真是说到她的心窝里了。 顾花娥这媳妇什么都好,干活一把好手,村里第一;家里活计也干得勤快,特别自留地整的菜都吃不完;对老公是爱到骨子里,夫妻感情非常好;对婆婆呢,非常地敬重,那是王奶奶指东她绝不往西的,这么多年,婆媳之间从没红过脸。 什么都好,倒也不是,唯一让王奶奶不满意的,就是媳妇的文化水平太差了点。 媳妇从小就是假小子人设,亲家母也没让她读书,只是参加了扫盲班。 这些年除了读读语录,根本接触不到文字,王奶奶估计媳妇的字都还给老师了。 儿子现在做了老师,王奶奶年轻时在沪市跟着东家小姐在大世界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人家里面的师母,那是大家闺秀,断文识字的。学生们都喜欢跟师母谈心,祝英台连那么大的婚姻大事都交付给师母呢。 现在媳妇字也忘得不认识几个了,怎么当好儿子的贤内助?! 这些想法一直在王奶奶脑中转啊转,就是不知怎么办。 现在孙女无疑给她指了一条明路啊。 王奶奶笑着拉过小美,“啪”地在脸上亲了一口:“乖囡你怎么这么聪明呢?” “象奶奶呀。”小美笑道。 王奶奶呵呵呵地笑了一会:“也不要辛苦你和夏花了,就让你爸给她俩上课。你妈的字我估计忘得差不多了,就和春花一起学,会的就当复习了。这事秋收一过,就弄起来。” 小美也呵呵地笑:“不知春花姐愿不愿意学核雕?”感觉自己三言两语就决定了春花姐姐的人生,小美有点小心虚。 王奶奶翻了个白眼:“她要不傻肯定喜欢的,多好的机会,人家求还求不来呢。而且我跟你讲啊,你两个姑妈性子象她们的亲娘,温吞水。春花又象你二姑妈,也是三拳头打不出个闷屁的性格。后面夏花、秋花、小四倒是一个比一个泼辣。 这温吞水性格的人,坐得住,人还心细,我想想就觉得春花适合学核雕。 再说了,即使学艺不精,但通过学艺这事,让她读点书,也是一件好事啊。 还把你妈也带上了,唔,真的挺好的。” 王奶奶嘴上说这事不急,等秋收后再决定,但她是个急性子,这天田水官送鸡过来,就忍不住跟女婿说了这事。 田水官是第二个顾花娥,对丈母娘的话和老人家的话一样看待的,那就是绝对不折不扣地执行。 闻言激动道:“老话讲学到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有饭吃。这做核雕又不吃力的,素英姐又是春花嫡亲的姨妈,肯定用心教她的;培根书读得多,水平又高,让她识点字,不像我做睁眼瞎,这些好事让孩子都占全了。就是要辛苦素英姐和培根了。” 王奶奶拍拍额头:“你看我这急性子,我还没去舟山村跟素英夫妻俩提这事呢,培根也不知道我给他找了两个学生。” 田水官也忍不住笑了,丈母娘是急性子,这也是为了自家女儿着想,虽然还没跨出一步,但已经让他很感动了。 “妈妈不急的,马上就要秋收大忙了,大家都要下地的,累得很,等这阵子忙过了,我们夫妻俩和你一起去找素英姐。” 学手艺的态度先要拿出来。 这个时候学徒的规矩还是很大的,象裁缝的话,要学三年才出师,有的师傅真的让徒弟承包家里洗衣服扫地的,甚至还要倒师傅的夜壶。 核雕既然也是学艺,夜壶大姨子肯定不会让女儿去倒,但该有的比如拜师礼等等,肯定要准备的。 好在这半年丈母娘家照应,卖鸡卖蛋卖螃蟹等水产卖蔬菜,挣了笔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钱,这拜师礼的费用,绰绰有余了。 王奶奶吩咐道:“你回去和培英商量一下,跟春花也提一下,这是好事。等秋收大忙后,这事就操办起来。我呢,这几天抽空也去那边探探素英夫妻俩的口风。” 又说:“现在这种学手艺的事是不允许的,叫春花不要去外面说。”
我家的后院通现代_第129章 秋收大忙 王奶奶说是要去大女儿家一趟,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年一度的秋收大忙开始了。 今年的气候比较怪,立了秋还是很热,水稻是需要光照的,秋老虎发威,水稻成熟就提前了。 村书记云根和大队长这阵子一直在地里巡视,也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 这两天看水稻叶子有点泛黄、稻穗弯下了腰,两人商量了一下,趁天气好,开镰吧。 领导一声令下,社员开始挥汗如雨,秋收大忙开始了。 割稻是个力气加技术的活,象顾花娥这样的妇女,个子高,力气大,手掌大,割稻就很受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割稻是左右手配合做的活。大家还记得插秧是怎么插的吗?一行插六窝。割稻的时候就是左手撩这六窝稻,抓在手里,右手抓紧镰刀,用力割下。 象顾花娥手大,六窝刚好一手,有的手小的,一次还抓不完六窝,那人家割一镰刀,你就要割两镰刀,生生比人家慢了一倍。 割稻和插秧一样,也是大家排着队依次割的,你慢的话,后面的人要等你,那一是耽搁人家的速度,二是,你的面子都要丢光了,工分也要打折了。 为了面子、工分,只能咬着牙提高割稻频率,人家割一镰刀,她就割两镰刀。哎妈呀,累死个人。 所以,妇女们也会斗心眼,割稻厉害的就排前面,不行的就缩到后面。 这时候的顾花娥几个,就像得胜的将军,拽的很,这是她们的高光时刻啊。 割下来的一把稻,分出来五六根,把稻捆起来,依次放一边。这又是考验速度的,你超不过前面一位,总不能被后面的超过。 哎哟,真是难死人。 水稻不像麦子,还挺重,又是弯着腰割稻,真的是个累活。 妇女们割稻捆稻,男人们就挑稻。 将十个左右妇女们捆好的稻放一起,用事先搓好的粗绳子捆在一起,然后用扁担一头一捆挑起来。挑到各个小队的打谷场上。 路近的直接挑着走路去,路远的先挑到船上,等船摇回村,再从船上挑到打谷场上。 打谷场放不下那么多稻啊,就在宽一点的岸上晒。 这个时候老人孩子大肚子妇女就派用场了,一部分人晒稻:解开绳索,将稻摊开晒,过半天再翻身;还有一部分就在地里捡稻穗。 这稻穗就是粮食,绝不能遗漏一根,所以一般捡稻穗要进行三遍,力求颗粒归仓。 等稻割好后,第一批水稻也晒差不多了。社员们一分为二,妇女们开始轧蹈,男人们开始犁地。 社会在发展,顾花娥说她小的时候,水稻脱粒是靠力气摔的,现在用轧蹈机已经省力和快了好多好多。 她觉得现在秋收不累。 不累的顾花娥们,轧蹈结束后,将打谷场上的活留给第二梯队:扬场、晒稻谷。 她们主力队伍则开始新的工作:种油菜花苗。 田泾村冬季种两样植物:冬小麦和油菜。 对,就是榨油的油菜。 男人们事先已经将地梨好,也放了底肥,油菜苗老早就播了的,此时长到四片真叶的时候,最适合移栽。 于是,妇女们就开始种油菜。 而男人们就播小麦。 小麦播种在事先梨好下好肥的地里,很轻松,手感好的老农民撒,非常均匀。 但撒好后的一件活很考验人,那就是开沟。 小麦和水稻不一样,需要水,但不能太多水,冬季下雨下雪多的话,水如果不及时排走,麦子就会烂根,来年收入可想而知。所以要开沟排水。 这沟是开在麦田里的,基本一块麦田要开四条沟。 沟深六七十厘米,宽五六厘米。 所以开沟的铲子也是又长又细,开起沟来非常考验男人的臂力。 这活不能使傻力气,要使巧劲,不然沟往往会塌。 男人干活行不行,这开沟就能看出来。 王家秋收大忙时,就顾花娥一个人在忙。 夏收的时候,王培根作为村小代课教师,学生农忙假放了十天,他下地劳动了九天,晒成了黑炭。 这次中学还是放假十天,王培根做好了下地的思想准备。 谁知学校一把手邵校长去公社争取了,让七位代课教师到校办厂上班十天。 可把顾花娥高兴坏了——她最舍不得让丈夫下地。 当然王家其他人也很开心咯。 王奶奶甚至和小美嘀咕,要不要送支钢笔给邵校长。 阳澄湖学校的校办厂已经开办很多年了,一直不死不活地存在着。 这是为了贯彻“开门办学”的方针,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能进行社会实践。 只是学校的校办厂办的有点让人无语,为啥这么说? 校办厂是生产竹板的。 对,就是冯巩和郭冬临打的那种竹板。 你可以想见,生意会好吗? 好在这个年代也不太追求经济效益,就这么开着吧。 厂不大,工人不多,每天排好表,各班学生轮流来上工。 这会学生回家忙农活了,代课教师们来干活了。 没有硬任务,王培根觉得挺好。 看王培根这十天每天开开心心上班,乐乐呵呵下班,王家人也跟着乐。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43 首页 上一页 75 76 77 78 79 80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