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年,利玛窦(Matteo Ricci)发回信息,征募赴华传教士、天文学家、数学家。1618年4月6日包括邓玉函在内的22名传教士从里斯本出发,乘坐四层高的好耶稣(Bom Jesus)号前往中国,同船还有600多人。经历了艰辛航程,最后传教士中只有8位到达目的地。1619年7月22日,邓玉函等人携7000余部欧洲图书在澳门登陆。 邓玉函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基本都体现在科学方面: 1.把天文望远镜带进了中国 2.他和官吏学者王徵(1571~1644)合著的《远西奇器图说》是中国第一本欧洲力学与机械教科书,直接把17世纪的欧洲科学成果介绍给了中国。 3.编著《泰西人身说概》,在中国最早介绍西方生理学与解剖学知识。 4.运用天文学知识革新中国皇历。在他和基督徒好友徐光启的努力下,1629年9月27日, 皇帝下诏书, 规定历法改革按照欧洲的方法进行,并聘任邓玉函在徐光启新建立的历局中负责历书改革工作。 ---- 太太我不会德语……用的有道翻译…… 大家晚安!
第34章 石榴 暄气初消,暮秋时节,院子里的石榴熟了。 从院子里看,夕阳给苍茫西山镀上一层暗金绛红交织的华丽霞帔。 鲜妍透亮的汁水从削若葱根的指尖滴落,少女裹着件茶色道袍坐在阶前百无聊赖地剥着石榴。 她出落得愈发美丽,只是这摇摇欲坠的美丽中似乎暗藏着危险的偏执。 卢象昇正坐在石桌旁,脊背挺直如松,神色凝重地提笔批改她两天前写的文章。 今日他身穿一件半旧的黑色暗花圆领袍,周身散发出沉峻威严的凛冽气质。 许凝盯着他匆促闪动的睫毛和鬓边几缕霜白。 秋风簌簌地吹过,卷起一片片落叶。 “你来”。卢象昇的眼神深邃温和。 她终于以两罐红花油的代价将四书倒背如流,因此听见卢象昇的声音就有些心慌。 许凝慌忙放下石榴,站起身走向他。 他徐徐道,"格古调逸、气舒句浑。不过刻意古范,铸形宿镆。学古不能痕迹宛露,定要涵泳于胸中,一师心匠,方能气从意畅,从而神与境合。" 许凝了然,拱手:“学生谨记。” “你文风典雅,长于议理,自成风格,与今世靡丽绮艳之风迥然。明日我去买一本《昭明文选》,你务必细细揣摩之,涵化心中。” “多谢先生!”许凝看着自己文章纸面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百感交集。 字如其人,他的字缜密练达。 自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细致的点评。 荆玉公、李江陵和邵夫子的讲课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随心而言,从没有这般一字一句地给她掰开揉碎了讲过。 秋风簌簌地吹过,卷起一片片落叶。 ”那邓玉函又找过你吗?“ 许凝有些尴尬地笑:“前日找了。我说我不会信天主,他虽然无奈,只说让我去帮他翻译书籍,一本给十两呢。” 卢象昇笑,“你倒是没被迷了心神。我听闻文渊阁大学生徐光启已早早入教。他如今正带着那群教士在历局里翻译西洋文书,一边研究历法,一边改良红夷火炮。” “火炮?”许凝吃了一惊。 “今夏宁远大战,那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中不治身亡,其中说不定就有那邓玉函的功劳。” 许凝扑哧一声乐了,“那真得谢谢邓先生!” “他让你帮他翻译,你就去吧。只是华夷有别,莫忘了夷夏大防,”卢象昇语重心长,“后金鞑子与西洋人俱非我族类,务必谨慎。” “学生一定铭记于心。” 卢象昇又好奇问道,“你从何处学来那西洋文字?” 许凝心虚答:“二程书院里的同窗......个个身怀绝技,不止西洋文字,我还向他们学了占卜和射箭……” 卢象昇一脸洞若观火:“怪不得书院两年,四书竟背不出。” 许凝几乎汗流浃背。 就这样,除了日常课业,她有空时就去宣讲堂替邓玉函翻译,主要有天文、机械和力学的书籍。 许凝腹诽:又回到工科老本行了。 简直像什么命运诅咒。 不过为了大明军事强国战略和十两银子,我且忍一忍罢了。 邓玉函多次有意无意地想给她灌输天主教义,均被她装聋作哑糊弄过去,老头无可奈何。 有一次他看着正在奋笔疾书的许凝,终于发出了幽幽的哀叹: “天主想要中国人的灵魂,你们中国人却只想要我们的科学。” 不知不觉又到了初冬,北风萧瑟。 程宿的信隔了半年才姗姗来迟,他在信中说八月宁远大捷,自己立功不小,已从副职被擢为千户正职。还说自己已经攒下了十两银子,等明年秋天就要回洛阳买座宅子。 许凝给他写了回信,又给邵夫子和许衍都寄了信。 不像南方和洛阳,京城的冬天并不湿润,干燥异常。 许凝经常咳嗽,卢象昇就嘱咐陈婆婆时不时送来润肺的炖梨。 这日中午,陈婆婆来送炖梨,只见许凝一个人正在石榴树下念书。 “娘子,这是卢主事让下身送来的。”陈婆婆把食盒放在石桌上。 陈婆婆神色和蔼,不过脸和双手都布满岁月操劳的沟壑,许凝看了有些心疼。“婆婆,以后你做好了就放在你家门前,我认得路,自己去取,省得你来回奔波辛苦。” 陈婆婆笑着看她:“娘子生的一副好心肠,要是我那短命的儿还活着,一定让他来提亲。” 她悲从心来,不由得抹起泪来。 原来几年前,陈婆婆的儿子也是年少中了进士,将她从湖南老家接到京城。 只是党争肆虐,陈婆婆的儿子不懂避祸谋身,稀里糊涂死在了诏狱。 因此她就滞留在了京城,靠每日替人洗衣帮佣维持生计。 “说起来,我儿与卢主事还是同年,卢主事日常对我照拂颇多。他俸禄本就不多,每月还要接济老身,因此才过得这般清苦......” 陈婆婆深深叹气。 “我哥,是个好人。”许凝不知该说什么,听得眼眶通红。 “唉。卢主事也是个苦命人,几年前刚授官,娘子就殁了,小孩子也没了。” “这两年还好点,前几年啊,他天天除了上值就是坐在这院子里出神,还莫名其妙得了个心口绞痛的毛病,好几次发作差点命都没了……” “啊?” 卢象昇从未对她说过。 傍晚卢象昇下了值回到院子,怀里抱着一摞演算纸。 他神色疲惫,看着厨房里的许凝朗声道:“今天剩下的不多,一个时辰就能核算完。” “对了,你还记得汤启烺吗?他从太原过来,明天你与我一同去与他吃个饭吧。” 汤启烺与卢象昇同于天启二年中了进士,如今在太原任知府。 * 1.关于中国人白嫖的哀叹经常出现在当年传教士的回忆录中,老中国人确实主打一个油盐不进:书我要,主?不信! 2.卢兄:什么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怪不得两年你学了个寂寞 许凝:流汗黄豆 但二程里确实是人才济济不假啊! 3.邓玉函:你要信主!不然会下地狱的! 许凝:啊对对对 4.劳动人民最可爱,本章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
第35章 娇鸾 傍晚的会宴安排在东华门外的山西会馆。 会馆,可以理解为各省的民间性质驻京办。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更为严密和完备,每逢“大比之年”,便有各地文武举子进省城或京城应试。另外,还有大批的商人也来到省城和京城做生意。 这些人远行到省城,到京城路途则更远,一般的人所带盘缠是有限的,在省城、京城投宿“虽一榻之屋,赁金却不下数十楮”。 好些的住宿,价钱则更高,赴考投宿者们大多是拿不出这笔开支的。就是那些做生意的商人们,也多是付不起昂贵的房租,于是经济上的原因和乡土观念,促使举子和商人们期望能有一个凭借乡谊且能相互照应的理想住处,于是就有人开始着手建立能供同乡居住、休息场所的事宜。 嘉靖年间,北京开始出现专供外地人居住、聚集的场所,人们称之为“会馆”。万历年间,在北京“其乡各有会馆”,有将近50家之多。 卢象昇与许凝坐定半个时辰,汤启烺才携一名女子姗姗来迟。 “斗瞻贤弟不好意思!实在是在他人府中做客抽不出身……这位是……许衍?不对不对,是许凝吧?” 汤启烺身着绯袍,表情惊讶。 他本就生得漂亮,俊目修眉光彩照人,腰间一把精美佩剑,更衬托出他豪迈不羁的潇洒。 身边的女子更是美貌,年纪约十五六岁,身姿曼妙,生得杏面桃腮,顾盼生辉。 许凝看这女子差点看得呆了,半晌才缓过神来。她转头向汤启烺拱手作揖:“是许凝,久违宣仲兄!” “七八年未见了,未曾想凝儿出落得这般英气。” “哪里哪里。” 三人一番寒暄后落座,汤启烺笑着介绍:“这位是我去年新纳的妾室,名叫娇鸾,汴州人士。” 娇鸾轻启朱唇:“娇鸾拜过卢大人、许公子。” 许凝微笑解释,“我不是公子,是小姐。” 娇鸾一惊,随即笑靥如花:“妾身不察,小姐切莫责怪。” 不一时上了菜肴八大盘,四隅四小菜。有山东的羊肚菜、福建的牛皮糖、红腐乳,苏州的山查糕,嘉兴的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桃门枣、套樱桃;杭州的鸡豆子、花下藕、韭芽,极为丰盛。 “我今日还从右中允家中得了壶蓬莱春御酒,今日务必不醉不归!”汤启烺大笑,给其余三人俱斟了满杯。 “娇鸾,给大人和小姐敬酒!” 娇鸾乖乖敬酒,许凝和卢象昇对视一眼,都露出尴尬的神色。 卢象昇欲言又止,终于下定决心开口:“宣仲,令正如今也在京城吗?”(令正即为妻子) 汤启烺神色如常:“还在宜兴家中,照顾孩儿和我母亲。” 卢象昇面色一沉:“你在外纳妾,她可知道?” 汤启烺满不在乎地夹菜喝酒,“还未跟她说。我一直在太原,两年没回过宜兴了。” 他看着有些愠怒的卢象昇,不免有些好笑:“贤弟,我知道咱俩本是连襟,可你也不能不让我快活。” 卢象昇一字一句地说:“令正,是我亡妻唯一的亲姊妹,你不该负她。” “那又如何?难不成现在要我卖了娇鸾?她可是我花了七百两银子买来的!” 气氛冷下来,两人之间有些剑拔弩张的意思。 许凝急忙转换话题:“娇鸾是哪年生人?可曾读过书吗?”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7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