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行走在崤函古道上,许凝看着道路两旁草木之间倾颓的宫阙遗迹,百感交集。 “崤函”一词,是崤山和函谷的合称,最早见于《战国策·秦策一》:“秦东有崤函之固”。 “崤”,指崤山。“函”,指函谷关,因“关在谷中,崤函古道指崤山和函谷所在的区域,东至河南洛阳,西至陕西潼关,全长约500华里。 崤函古道位于两京通道上,是洛阳和西安往来的必经之地。 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直接写崤函古道上的人和故事,莫过于杜甫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59年),杜甫在从长安到洛阳的往返途中,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给国家带来的凋敝,睹景生情,写了这三篇不朽名作。 辙痕蜿蜒,西向繁华鼎盛舞升平的大唐长安;草木深深,东望古今兴废最知鉴的东都洛阳,卢象昇也不由得长叹起来。 “十二月,我在顺德擒获了冀州一伙义军的首领,他是个道士。” “审讯时,他问按察司诸官:诸君唤我为贼,然我所窃何物?联九州黎庶,撼一家之王庭。吾以此身为药,不过欲医天下之疾,何罪之有?” “堂上诸官,竟无一人能驳斥。” 许凝深深叹气:“为官本是为了解民倒悬,并不是为了彪炳青史,没想到从来都不是易事。” 人总是以为自己选择高尚,就可以逃脱命运的制裁;殊不知正是这残虐的制裁,才成就了人的高尚与至善。 卢象昇皱眉:“前几日听说又加派了。本就连年祸乱,苛捐杂税一多,民众焉能不反?” 许凝冷笑一声。 “早有诗云: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佃户本就人多地少,那些有了功名的大户和士绅商人们却一分税都不用出。” 她想起魏忠贤。 九千岁哪怕干了一百件错事,只要他举着屠刀威逼士大夫阶层交税,大明就还能苦苦维持。 崇祯干了一万件正确的事,但自从他杀了九千岁,就再也不能从富人身上收税,只能从穷人骨头里榨油。 从这个角度看,对底层穷人来说,比起崇祯,他的木匠哥哥竟然更像个圣君。 况且,木匠没有难为过林从周,还坚决支持火炮事业。 真是讽刺。无话可说。 刘荣嗣说得对,之前的她和林从周都过于自恃。 林从周对自己的能力深信不疑,他的政治理想也是倾向于精英统治。 他说:民众之心,犹婴儿之心。 但许凝看着夕阳下迎面走来的一队疲惫饥饿、宛如行尸走肉的瘦弱灾民,心里突然弥漫起愧疚和强烈的罪恶感。 她跳下马,不愿骑着马俯视他们。 我……刚刚吃了鲤鱼焙面。 我有何功德? 我从未事过农桑…… 有人赠我胭脂马,有人送我上青云。 娇鸾说得对,我比她幸运得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没能成为流民之中的一员,不是因为我聪明好学,仅仅是因为我在几位进士举人之间浸淫多年,有幸遍观群书。 连年灾荒……倘若我也是这逃难中的一员呢? 灾荒的直接后果,就是饿殍载道,盗贼四起。 但还有一层间接的影响,就是伦理纲常的崩溃,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异象,即“衣冠之族有兄杀其弟者,民间有母欲再嫁杀其瞽子者”。 连她所习惯的士子之间的道德规范,也是有存在的前提的。 这也是“君-臣-民”三元结构之中“臣”与“民”的壁垒之一。 在承平之日,即使遇到灾荒,朝廷国库未虚,且兼上有“解仁”之君,下有“为德”之臣,百姓尚可苟延残喘,幸免一死。 一旦干戈四兴,蒿莱盈目,兼以地方官吏“獭渔虎噬,肤髓均竭”,百姓无不流离失所。无奈之下,百姓中的强者则为寇、为兵,而弱者则只能为厮徒、为僧道。 小民与大户之间的对立,显然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进而导致“幸乱之民”纷纷出现。 吕坤将万历时代称为“天下之势,乱象已形,而乱机未动;天下之人,乱心已办,而乱人未倡。” 他将当时的“幸乱之民”分为下面四种: 其一是“无聊之民”。这些人“饱暖无由,身家俱困,安贫守分,未必能生,世变兵兴,或能苟活。因怀思乱之心,以缓须臾之死”。 其二是“无行之民”。这些人“气高行悍,玩法轻生,或结党而占窝开场,或呼群而斗鸡走狗。居常爱玉帛子女,为法所拘;有变则劫掠奸淫,惟欲是遂”。 其三是“邪说之民”。这些人如“白莲结社,黑夜相期;教主传头,名下成千成万。越乡隔省,密中独往独来;情若室家,义同生死。倘有招呼之首,此其归附之人”。 其四是“不轨之民”。这些人“怀争帝图王之心,为乘机起衅之计,或观天变而煽惑人心,或因民怨而收结众之志,惟幸目前有变,不乐天下太平”。 一旦积怒之极,这些“幸乱之民”终究有“合而泄之”的一天。 乱象之下,百姓不是今日“死于寇”,就是明日“死于兵”。或“已耕而田荒于避难”,或“已种而苗槁于愆阳”,家室流离,沟壑相枕。 ![https://ts1.cn.mm.bing.net/th/id/R-C.52a50a7db6cd9e51cfb0ef96991d99cc?rikemk9aH3z5qnmnQ&riuhttp%3a%2f%2fimg1.jiemian.com%2f101%2foriginal%2f20170323%2f149026991454752400_a580xH.jpg&ehk1SF87J6VxqY9wtuEIIb%2fFEguz9dxaP%2biKAGhcF2CT78%3d&risl&pidImgRaw&r0](chapter-4e84cb17daa91f11d360c7147cd40e02ae9fc116.jpeg) ---- 1.从图上看,他俩现在在洛阳跟新安之间那段 2.“幸乱之民”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网络上这种人也多得是
第138章 总督 郧阳抚治是针对流民问题而设立的特事特办的特别区,是朝廷在特殊时期特设的一个跨省域的行政区划。 郧阳抚治设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长官也称巡抚,官署叫巡抚衙门或抚台衙门,与省级巡抚品级相同。万历年初曾改为郧阳提督行台,简称为“郧台”,因首任巡抚原杰以左副督御史身份兼任此职,因此官署也叫督察院,统辖湖广、河南、陕西、四川边区六十余州县。 为了加强对流民的军事管制,并由相当于现在省军区的湖广行都司进驻郧阳。 与此同时,设立郧阳府,郧阳府的辖境和今天的十堰市大致相当,首府设在郧县。 郧县地处汉江、丹江和堵河三大河流交汇处,水上交通便利,特别是当时陆路交通极端不发达,水陆是主要的交通通道,经堵河可达巴蜀,由丹江可入商洛,而汉江则上可直达汉中,下可直达荆襄及武昌以至南京,可谓六省通衢。 于是,郧县城本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县城,一朝成了郧阳巡抚衙门(督察院)、湖广行都司、郧阳知府衙门、郧县知县衙门驻地,同时还驻有领管郧阳府、襄阳府的下荆南道(当时湖广行省分设八道:武昌道、上下荆南道、上下江防道、上下湖南道、荆西道)。 一时间,城池大规模地扩建,城区大面积地重建,抚衙、行都司、府衙、县衙同驻一城,郧县小城一跃成了雄藩巨镇。同时,也成为汉江上最大商埠,商铺、会馆,酒肆、学宫、校场……。 陈奇瑜,从崇祯五年(1632年)至七年(1634年)任延绥巡抚,因征剿义军有功,为明廷重用。 由于民变蜂起,各省、镇官员各自为战,明廷急需一位有名望的大员,统一各地官员征“剿”之权。 据《明史》载:“廷议诸镇、抚事权不一,宜设大臣统之,多推荐洪承畴。以承畴方督三边,不可易,乃擢奇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专办流贼。” 五省总督,专为统一各省镇压义军之事权而设,陈奇瑜为首任五省总督。 明代总督之初设则为正统年间事,“正统六年正月,以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军务”。最迟至明宪宗时期,总督即有节制巡抚之趋势。 《明宪宗实录》载:“敕左都御史王越专居固原,总督诸路军马。……左都御史王越通达有奇,可提督军务兼理钱粮,仍乞假以便宜之权,使陕西、甘、宁、延绥等处总兵、巡抚等官悉听节制。” 可见,明末抚臣的职权,重在军政和财政方面。 卢象昇抚治郧阳,加强地方军事防御,配合他部官兵甚至主动出击镇压义军,就成了他此时最重要的任务。 卢象昇初到郧阳,便与义军遭遇,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激战。 五月,大肆劫掠郧阳之后进入四川的一部义军,遭到官军堵截后又折回湖广,并屯驻于房县、竹山一带(一说黄龙滩),这应该为张献忠、李自成两部汇合后的一股义军。 新任总督五省军务的陈奇瑜,檄调各路官军于陕州(今河南陕县)南下郧阳地区镇压义军。 卢象昇配合总督陈奇瑜,分道进山林夹击义军,“时诸路兵集,而郧属无饷,且自郧至竹皆巉岩绝磴,转运甚艰。公百计筹画供亿无缺,而所将士卒连战皆捷,斩馘五千六百有奇,贼遂窜汉中”。 《明史》也记载这次大会战的硕果:“自乌林关、乜家沟、石泉坝、康宁坪、狮子山、太平河、竹木砭、箐口诸处,连战皆捷,斩馘五千六百有奇,汉南寇几尽。” 之后,卢象昇赶至上津,继续搜捕逃亡至津、郧一带的义军。 许凝也碰上了头疼的问题,她跟湖广提学佥事水佳胤杠上了。 有一说一,水佳胤的督学方针她是100%同意的。 他倡导先德后文的教育宗旨,“教人先德行后文艺,锄刁恶拔信善,崇正学毁淫祠。学政肃清,豪杰之士莫不兴起。” 她与水佳胤的分歧主要在于每县乡试举人名额的划分。 许凝认为,勋阳府下诸县本就困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录取时应当以各县的财政收入额度,按不同比例划分名额,尽量向穷县倾斜几个名额。 每逢大比之年,某些较穷的县城竟会出现“脱科”现象,也就是说,整个县去考试的士子,一个中举的都没有。 一方面,本县学子的科举成绩会极大地影响当地官员的考评。 比如县学教谕,至少得培养出三名举人,才能获得升迁资格。 若是连续几届秋闱失利,连知县的治政能力都要被质疑。 另一方面,科举是进入大明官场的唯一正途。当地的政治实力和话语权,取决于本籍士子们的仕途之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这可不只是面子受损,还涉及巨大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分配。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7 首页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