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白有诗云:我有延陵剑,君无陆贾金。 延陵季子被孔圣人赞美为“至德”之人,是位品德高尚、富有才学、具有贵族修养的君子。他生前三让王位,对权位冷漠,坚定地恪守自己心中节义。 季礼的封邑延陵完美地传承他的品行,时间回到南宋末年,平帝赵和平凭空产生的前夕。蒙元南侵,延陵府在元军的围攻下坚守半年后,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屠城。 两万义军、数千宋兵与城内百姓抗击数十万敌军,最后战死得只剩下十八户人家,聚集在漕河之北的一块故土,这就是延陵“纸城铁人”和“古村十八家”的悲壮历史。 当沈弈踏在它的土地上,独属于古城的巍峨气息扑面袭来,急驰多日的马车在其中不由地缓步行驶。 他们是从北方的青山门进城,宛如步入一副淡妆浓抹的画卷,桃红柳绿,烟雨蒙蒙、染成一方雅致的水墨。 城内白墙黛瓦,街上布满茶馆、食肆、布庄、糟坊、药铺、南北杂货,延陵不经意间流露的纤姿弱态风韵,连小商贩的叫卖声都显得格外特别、动耳,让行人悠闲自在。 就是价钱贵得让人咂舌,街道上两串糖葫芦二十文...要知道潭州府两串糖葫芦才四文,这是翻了五倍啊。 不过即便如此,从未来过此地的沈弈,延陵仍是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他在城墙口寻位看得顺眼的闲人,带路。 闲人靠给外地人介绍城中好玩之处为业,相当于前世的导游。 “客官算是来对好地方了,咱们延陵也叫龙城。”闲人短短一句,直接吸引住三人好奇的目光。 他没有得意,娓娓道来,语调中淌着吴地独有的腔调: “咱们这有六道城门,城形像只伏地爬行的龟,青山门为□□,德安门为龟尾,和政门、朝京门为龟的两只前爪,广化门、通吴门为龟的两只后趾。青山门外还有一个半月形的小城,是龟的食盆,附近有两口水井是龟的双眼。因龟为龙种,故号龙城!客官们是从青山门得进,龙头之处,富含灵气,必得造化,小的在这恭贺您日后步步高升!” 他是个有眼力见的,吉利话说得不错,沈弈眼神示意,流星立即赏给闲人几十文铜钱。得了比自己意料之中的更为丰厚赏钱,闲人介绍起延陵府城中风光也更加卖力。 三河四城格局的延陵布有别致的小街小巷,城城相叠,环环相套。还是渭朝少有的城河相依,河抱古城。 行至白云渡,河面上布满各具特色的龙舟,既有须眉通真翘首前视的龙头,又有鱼形反翘的龙尾,逐渐形成了东门的大青龙、小青龙,西门的金龙、白龙,北门的乌龙,城内的五色龙。 五月端午节,在善化县时,沈弈就曾听闻潭州府举行的龙舟竞渡,一直不得而见,没想到在这里看见,比想象中的更为壮观,热闹。 听闲人介绍,本任延陵府知府很支持龙舟竞渡,发布政令,每只龙舟允许支取浒墅关税十余两。 但一艘龙舟耗费远不止十两,是“一舟费已倍千金”。岸上同时还有云车戏,与龙舟遥相呼应,热闹非凡。到夜间还有夜龙船,供玩耍,有趣得很。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眼花缭乱的民间娱乐,没有让沈弈忘记此行的任务,他是来寻书院的。 “一看公子便是个读书人,咱们延陵出的最多的便是进士郎!”闲人自豪地说道。 延陵号称东南儒学之盛,不仅科第兴盛,且文风斐然。 民间私塾、义学、社学遍布城乡,书院发展繁荣,城乡子弟读书蔚然成风。光是沈弈走着一段路,多多少少不说上千也有成百穿着青衫的读书人。 除了私学,还有官学。 一为衙门办立的府学等,二是私学举办者把书院捐给衙门,以学舍入官,可以谋得一官半职。 渭朝的书院有一定的学术自由,不会强迫自愿讲学的学术机构,变成为朝廷养士的培训机构。 沈弈此行,即为了拜入渭朝最闻名的私学。 位于延陵府内的三人行书院。
第69章 古来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远离喧嚣的人群,免受世俗的纷扰静心读书,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唯三人行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 三人行书院建十二级台阶之上,纯白台阶边商贩的叫卖声、府城独有的烟火气随着步伐的不断前行渐行渐远。行走其中的同时,沈弈意外地遇见一位熟人。 脚步再往前踏上一步,他与李左郡在同一台阶相遇,两人面面相觑,忽然会心一笑。 “沈兄,你竟也来延陵了?”相互行拱手礼后,李左郡率先发问,他看起来很是惊喜。 “幸会,我也未曾想到能在此地遇到左郡兄。” 透过背影,沈弈望见他身旁跟着一位背着书箱的书童。 正所谓主人家是什么样,仆人就是什么样。这书童人长的老实,端着一副谦卑恭谨的模样。 “看来你我皆是来求学的。”李左郡朝上方的三人行书院一拜,转头疑问,“不过沈兄不是林帝师的关门弟子吗?林帝师鸿儒硕学,想来今年的会试沈兄定是金榜题名,怎么来到此地?” “今年的会试我并未参加。”李左郡脸上浮现惊讶,沈弈答疑道,“学而优则仕,如今我学问算不得精进,浮于表面。告别老师,来远方求学的同时,增长见识。左郡兄不也是如此?” 他的老师是一省学政,同样何苦跑来这千里之外,舍近求远? “是也、是也。”李左郡喜上眉梢。 相互确认过眼神,他们俩就不是老老实实待在一亩三分地,埋头苦读的呆子。 他乡遇故人,话难免多起来,两边人合为一波,继续往前行。 通过几句对话,沈弈了解到李左郡的学政老师今年任期将至,年底需返回京城,暂时无空教学。恰巧他一直想寻机会来江南,下次乡试在两年后,乘此良机告别家人速速而来。 三人行书院的招生是在每年五月,比其他年初招生的书院晚上许多,可前来拜学的人照样络绎不绝。 十二极台阶走完,映入眼帘是白墙青瓦,置琉璃沟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杂卷草云纹,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花岗岩石额上书“三人行书院”五字,为平朝某位开创盛世的皇帝真迹,这其中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往事。 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 这些古代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都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 先代三人行书院的山长高才大德,平朝年间,皇帝听闻他的品行,就派人接他进入皇宫,特别召见后,封他为国子监主簿,并想留他在京城侍驾。 然而,先代山长心系书院,坚持要回去,皇帝无奈之下放他归去,钦赐御匾与赐经书等物,三人行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渭朝官学招生非常严格,多数招收科举士子,和一定官级的官员子弟,并且对户籍和人数还有限制。 比起官学,书院的入学条件宽松。书院的招生不受身份、地域与学派的限制,可以自由流动,进入书院学习。 因此在进书院之前,不仅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并取得功名的学子,也有一些远道而来,慕名求学的无名读书人。 等到他们时,不同于常人,沈弈与李左郡同时拿出各自老师给予的书院介绍信,门房没有意外,伸手接过看后,并无打量两人,直接让一个引路小厮领着他们入内。 院内别有洞天,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一溪蜿流至门后而前,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 再往前行,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若不是自己修身养性多年,沈弈还真不一定能压抑住内心的震撼,保持泰山崩于前仍面不改色的从容。 并排的李左郡面露稍许讶异即消,随行的几位仆从也是见过世面的,初始震撼失色过后,及时感到失礼掩面,内心久久平息。 引路的小厮懂礼,静默片刻等他们都平静后,笑道:“两位公子,请随我来。” 经过讲堂,它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大厅中央悬挂一块鎏金木匾:为“格物致知”,由渭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探求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取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左右有对联,三人行书院名字由来出自《论语•述而》,对联是它的下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师生居舍。 小厮将两人带入学子所居学舍,有甲乙丙三等,是丙等。不过沈弈路过其他敞开的学舍,发现甲等学舍不过住的地方大些,书桌宽敞点,学舍是单人床。其他的和丙等学舍都一样,有单独的茅厕和浴室,屋外都有两间平排的杂房,一是供随行仆人居住,二是厨房。 书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费,而三人行书院经费的来源多依赖于学田,偶尔有富商或是师生等捐赠来供给,和官府拨款。 看来,三人行书院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态度。 “两位公子千里而来,想必舟车劳累一路,请先在此地休息一宿,明日我再来拜见。”小厮叮嘱几句,交代完注意的点,见他们无事,便行礼离去。 丙等学舍两张床铺之间有屏风,一番常例推脱后,沈弈选择靠内的床铺,流星和追月以及李左郡的一位书童开始收拾位置。 擦拭过的案几前,沈弈与李左郡交流着关于自己所知的三人行书院。 三人行书院的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划分成起床后、早饭后、午后、晚上四段,每一段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且以学生的自主钻研为主,这也得益于三人行书院素有丰厚的藏书。书院中的御书阁,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 三人行书院的学习没有局限在书院内,考察名山大川、体察民情、外出踏青也是书院重要的教育方式,意在开阔学生视野,磨练他们的意志。 它建立的初衷不仅仅向下一代传递儒学文化,更是一个让学生们探究学问的空间。让一个个知识和书籍堆砌而成的文化符号,在故纸堆中闪着微光。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人行书院学生需统一着穿,月白长襟,清冠儒带,衣衫由书院免费提供。 另外书院还设了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 在这一点上书院规定较严厉,学生请假不得超过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都需要登记,旷课一次,扣钱六百文,旷课三次由书院进行劝退。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07 首页 上一页 59 60 61 62 63 6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