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人家都好几百年前的人了,就算是找到了坟,估计骨头都烂完了。再说了,李林甫做的事确实是万分可恶,可如果没有李隆基在后面纵容他,他也登不上那样的高位,作不了那么多恶啊!”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也是。 朱棣继续道:“这样的君臣,便是给我们后人以示警的,唐王朝的后果,就是亲小人远贤臣的结果。” 朱元璋点头:“哪一朝的败亡不是如此呢?” 这些大道理,稍微接触一些经济仕途的人,都听说过,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可是想要做到太难了,知与行之间,距离太大了。 天幕说得对,皇帝这份工作不好做,不是帝王的子孙,就有能力坐这个位置的,对继任者的天赋要求太高了。 玄烨看着天幕,他虽暂时从太子胤礽之事抽离,可心思依旧在自己的朝堂上打转,听李林甫这一段有点心不在焉。大清朝的国情,与前面诸朝都不同,是满汉大臣之间的博弈与斗争,满清倚靠满人才入关与建立,可如今治世了,就发现满人大臣与汉人大臣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相对于唐朝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朋党之争,大清朝的满汉之争才是更要命的。 【李林甫的抄家流放与贬为庶民,以及杨国忠的上位,标志着大唐王朝朝廷内的权力更迭,可这次的更迭,与以往很不一样。以前宰相的更替,是李隆基觉得这人不适宜现在大唐的发展趋势了,才换个人上来的,前任与继任之间,矛盾斗争十分少。但这次,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是生死殊斗。虽然二人的斗争,也是在李隆基主导下完成的,可李隆基此次换宰相的出发点,与以前截然不同了。以前是因为不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现在是因为李隆基看他不顺眼了。这里面的差别是很大的,大家能够理解到这个点吗?】 “自然,一是以国事为要点,一是以个人喜好为要点。以选仆从的方式选大臣,自然十分不对。”嬴政作为班级第一,立马就get到了这个点。 刘彻哼哼唧唧道:“就如赵构朱祁镇一般呗,将自己放在了国家国事之前。也难怪晚年昏庸了。” 说到这里,刘彻不由得一激灵,他对太子刘据,又掺杂了多少自己的喜好呢? 虽说帝王富有天下,帝王的个人意志,就可以当做是国家意志,但也正因为如此,帝王才不可任性妄为。 想到这里,刘彻忙取来笔墨与帛布,记了下来。 赵匡胤对此问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两个儿子。 赵德昭先看向弟弟,赵德芳顿时感到一阵压力,硬着头皮道:“李隆基……李隆基前朝和后宫勾结到一起去了?” 想想唐玄宗身边都是杨家人,还真是有些头皮发麻。 赵德昭道:“不仅仅是如此,就像看上了杨玉环这个儿媳妇,李隆基就不管不顾地纳进了后宫一样,任命杨国忠为宰相一事,李隆基也只顾着自己的喜好,没想过国事。” 这一点,赵匡胤在看完了明宋两朝的天幕解说后,感触更甚:“昭儿说的不错,这意味着,李隆基将自己的喜好,放在了国事与朝廷前头。这是成为帝王的大忌!” 赵德芳不怕死地问:“父皇,皇帝不就是天下的主宰么?前头姚崇宋璟这些宰相,也是李隆基根据自己喜好选的,为何杨国忠就不一样呢?皇帝不是想用谁都可以么?” 赵匡胤知道,这就是没有把皇帝与国家分开看的人的想法,觉得皇帝与国家是一体的,皇帝只会一心为国着想。 于是,赵匡胤以前朝一些皇帝为例子,告诉两个儿子,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一心为国,都一心想治理天下的,有时候国家与皇帝的利益,甚至是相违背的。 不仅赵德芳听得脑瓜子嗡嗡的,觉得好像刷新了世界观,连赵德昭也大受启发。 史书上,大多史官不敢直接指责帝王,就骂他们身边的奸臣宦贼之类的,可是若非皇帝不行,又哪来那些小人的出头之日呢?说白了,还是要看皇帝。 而大多数昏君庸帝,都是只顾着自己,不为天下着想,反倒取民脂民膏为自己作乐的。 见两个儿子的眼睛都放光,赵匡胤就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就知道,这天幕不仅他自己听了受益无穷,对小子们也有着极大的启发。 朱家父子不用说,朱元璋讲了大明朝的事,又看过了宋的那一期,天幕的意思,父子两第一时间也体悟出来了:“社稷为重,君为轻。” 朱棣叹道:“未曾想到,我大明还能有如此贤才,道出此等震铄古今的话语。” 朱元璋笑道:“那于谦就是你治下时的进士,说明你也是有取才眼光的。” 朱棣没想到,自己与那于谦还会有这等缘分,顿时十分高兴。 朱元璋继续道:“大明朝遇上朱祁镇那狗东西,还能延续下去,都是因为朝中大多是你在位时所取的士大夫与将领在撑着。若非如此,大明国运可不仅仅是腰斩了,是整个江山都要易主了。易主还不算,可能又要被外人占了去。” 虽然那也先不如成吉思汗来的凶猛,可是以正统年的局势,没有于谦这等能臣守城,大明怕是要步上宋的后尘了。 朱棣顿时紧张得握紧了拳头:“幸好,幸好。” 玄烨略沉默了一会儿,轻叹道:“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句话,对大清皇帝也是振聋发聩,玄烨知道要以江山为重,可大清现在的情形时,以江山为重的改革,可能会要了大清的命。 【好了,想必此时许多人也想到了于谦那句“社稷为重,君为轻”,若是颠倒过来,必是江山之祸。李隆基犯下这个错误,可不是在杨国忠替代李林甫上位的时候,而是在他开元末时,看上杨玉环,又冤杀太子三人就开始了,这个错误,他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二十年,就差不多败掉了盛世大唐的国运。不仅是他自己辛苦十多年,开元盛世创下的辉煌与财富,还将他爷爷奶奶,以及祖爷爷辛苦创下的基业,也赔进去了不少。】 【杨国忠成为宰相后,延续了李林甫那一套做法,不仅堵塞言路,让李隆基听不到其他朝臣的意见,还各种隐瞒情况。在南召犯边时,杨国忠作为剑南节度使打了败仗,不仅隐瞒甩锅,还想从河北一带征兵去南方,以掩盖败绩,导致朝廷在民间名声大损,威信大失;而在关中地区发生水灾旱灾等天灾时,杨国忠又欺瞒李隆基,说灾情没有影响到收成,庄稼依旧长得很好,如此一来,李隆基便没有进行救灾,民怨自然更加沸腾。不得不说,最了解你的,就是你的敌人。杨国忠在与李林甫斗法的那些时间里,将李林甫的那些路数都摸得清清楚楚了,所以都很好地“继承发扬”了。】 【但杨国忠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不如李林甫的手腕高超,李林甫推举了外族做节度使,但他能够节制住他们,比如安禄山,在李林甫手下事言听计从,甚至帮着李林甫栽赃了不少人。可杨国忠虽然扳倒了李林甫,却收服不了安禄山,也干不掉安禄山。杨国忠曾经多次给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意图,可是李隆基不信。毕竟李林甫在时,李隆基听了这个理由十九年,发落了无数臣子,搞太子也是这个罪名;杨国忠自己搞李林甫也是谋反的罪名,估计李隆基听都听腻了,知道谋反的帽子可以随便扣,所以并未采信。诶!可是命运就是那么奇妙啊!正如狼来了的故事,前面几次不是真的,最后就算是真的,别人也不会相信了。】 【前面太子和李林甫被扣谋反帽子时,李隆基不一定全信,但还是处理了许多人,可这帽子轮到安禄山时,李隆基不仅没信,也没采取任何措施,结果安禄山真的跳了狼人,他反了!】 虽然前面说李林甫建议外族掌兵权时,嬴政和刘彻就有不妙的预感,可是等到这一切成真时,还是令二人都忍不住哎呀一声,痛心疾首拍大腿。 刘彻更是直接跳了起来:“我早就说过,这些外族都是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还有人谏言我穷兵黩武,哼!” 要是李隆基在眼前,嬴政能直接拔剑劈了他的脑袋,外族人你也信?! 即便是这段历史还新鲜,平日里也听说了不少安禄山起兵之事,赵家父子也忍不住齐齐叹气,注意到另外二人都叹气了,三人彼此看了几眼,最后绷不住笑了,气氛轻松了一些。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的事,不比黄巢发动起义灭了唐来得影响小,毕竟大唐当时空前繁荣,国力强盛,许多人本以为是一桩小叛乱,谁知道竟然逼得皇帝仓惶逃出长安城,在外面许多年都不敢回还? 赵德昭感叹道:“虽然读《唐书》时,常愤恨皇帝的不作为,厌恶杨家一门的奢靡享乐,嫌恶杨国忠的横行霸道,恨不得有人来收拾他们,可没想到会有那样惨烈的情况。”
第120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21) 赵德芳想了想以后,问:“大哥,你的意思是,想让太子李亨当皇帝,李隆基当太上皇,那样太子就能收拾杨国忠他们?” 赵匡胤直接否决道:“只要李隆基还活着,不论他是皇帝还是太上皇,都会维护杨玉环和杨国忠,看上去作恶的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实际上在背后撑腰的,是李隆基。” 赵德昭也愣了愣,他只是想起安史之乱八年中,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百姓们流离失所的情况,才心中不忍,可弟弟和亲爹这么一说,自己所想要的“和平且彻底”地解决,似乎没有办法做到。 赵匡胤看向赵德昭,目光慑人:“昭儿,权力场上就是如此,权力的争夺与推行政策不同。权力斗争更像是打仗,战机出现得偶然且稍纵即逝。” 赵匡胤知道,这个儿子没有自己的魄力与心性,不然也不会在赵光义手下翻不出一点浪花来。 小儿子是年纪小,心性不稳,不爱读书,大儿子读书是够多了,道理也很懂,就是做起事来不够干脆狠辣,他要狠狠心,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将他打磨出来。 赵德昭瞪大眼睛,赵匡胤给他的眼神,让他觉得十分具有压迫感,让他心都颤抖了起来。亲爹做事确实果决,不然还轮不到他们赵家做皇帝。可是他自认为跟亲爹差很远,做不到他那样杀伐果断。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93 94 95 96 97 9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