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芳只感觉父亲和哥哥之间的氛围,变得紧张了起来,顿时也变得安生了许多,一肚子的话不敢说出口。 听到安禄山反了,朱元璋反而笑了:“该!你不好好做皇帝,就有人教你!” 想到李隆基沉湎美色,前朝朝政荒废,朱元璋就恨得不行。他太清楚了,当朝廷中腐败横行、杨国忠这等小人当道的时候,底下的老百姓过的会有多惨。 朱棣也叹道:“就是苦了老百姓了。” 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如果是只冲着唐玄宗去还好,可是他们还破坏了许多普通百姓的生活,祸害了不少人啊。 朱元璋大剌剌道:“有杨国忠在,李隆基那样挥霍无度,下面的老百姓一样要过苦日子啊,又是修这个建那个,又流水一样花钱,老百姓的徭役和赋税不得蹭蹭涨?” 反正没有安史之乱,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也是苦不堪言的。 朱棣一想,确实有些道理。 在那种徭役赋税蹭蹭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们一样会失去田地,一样会妻离子散,说不上哪个更惨。再来上几场天灾什么的,啧啧,可能就要出现盛世之下也饿殍遍野的奇景了。 说白了最后还是老百姓承受了所有。 果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父子两都十分感慨。 而唐宫内,响起了一片惊呼之声。原来不仅是李世民与高力士吃了一惊,那些正在偷听天幕的内侍宫女们,听到这里也惊呼出声。 安禄山竟然会反?! 要知道,安禄山可是十分得皇帝信任的,甚至还认了贵妃娘娘做干娘呢!这事儿确实是荒唐,安禄山可比贵妃大了十多岁,却认了这样的干亲,可贵妃娘娘确实盛宠,谁都想巴结攀附啊!安禄山认干娘,也表明了他伏低做小的态度啊!他怎么会有胆子反了呢? 许多人都忍不住惊讶,与身旁的人低低交流起来。 高力士是冷汗都出来了,安禄山会反一事,他也是没想到,毕竟李林甫帮着安禄山说过不少好话,表了不少忠心,安禄山自己也十分会放低身份讨好人,不说高力士,就连别的小太监小宫女,都得过好处的。 那个总是对皇帝和贵妃一脸谄媚的胖子,真的会反吗? 李世民一点都不惊奇,哪怕他立马回想起了安禄山在李隆基身边讨好的样子,想起了他还不顾年龄身份地位,各种像叭儿狗一样的行径。可天幕说安禄山会造反,那安禄山肯定会。天幕前面说的事,都和李世民在李隆基记忆中扒拉出来的对上了,有些事甚至李隆基自己都抛到了脑后,天幕却给挖了出来。 “大家……”高力士声音微微颤抖地唤道。 李世民举起一只手,示意他闭嘴,问:“先前,你说要好好查宫内一事,办得怎么样了?” 高力士忙弯腰回到:“回大家,奴婢已经命人关了各处宫门,还在排查各处人员。” 李世民微微扭过头,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问:“你没有给什么人递消息吧?” 高力士虽算是忠心,但也有他自己的私心,与朝臣来往颇为密切,先前就跟李林甫透露过不少消息。要不是有他这种耳报神,李林甫怎么能那么精准的摸清李隆基的心情和心思?更何况,天幕已经明说了,当初韩休当宰相一事,就是他提前透露给李林甫的。 高力士忙跪下道:“大家!奴婢跟在您身边多年,这等轻重还是分得清的,奴婢不曾递消息!” 天幕刚开始时,他确实还想递消息,可是被皇帝一吓,他那些心思就全没了。 “那就最好了。”语气听上去轻松随意,落在高力士耳中却重若千钧,高力士顿时身体伏得更低了。 高力士感觉,此时的皇帝,很想当初先天政变时的皇帝,或者说,比当时的皇帝还要可怕。皇帝虽参与了几次政变,却未曾上阵杀敌,现在的皇帝,身上怎么有一种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才有的铁血之感? 脑子里胡思乱想了一会儿,高力士忙继续道:“大家,秦国夫人、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恐怕会与杨相一起进宫来,您看……” 天幕那样骂了杨家一通,想必皇帝心中也有了疙瘩与芥蒂,现在就能看出他有些疏远冷落贵妃了,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皇帝对杨家的态度,恐怕也会变了。只是高力士也不敢自作主张,拦着不让他们进宫来。 李世民感觉这高力士还是有几分脑子的,道:“传朕的话,让他们今日别来打扰朕。” “是!大家!”高力士忙磕头领旨,然后找了自己的徒弟,用了自己贴身的信物,让他带着去传旨。 此时高力士感觉到,皇帝是真变了,天也要变了。虽不知为何皇帝那般信任这天幕,但皇帝信了,高力士就不得不信,不信也得把它当成真的。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中,这么一句就让整篇诗的情势急转直下,而安史之乱确实也是这样一种效果,直接打断了大唐上流社会歌舞升平的假象,粉碎了他们奢靡荒淫的生活,不仅让贵族们,更让皇帝如丧家之犬一般,逃离繁华如梦的长安。】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诛国忠、清君侧”的名义,在范阳起兵,他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节度使,手底下的唐兵与洛、奚、契丹等少数部落加起来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一动起来,声势十分浩大。唐时虽然皇室斗争十分激烈,但民间已经几百年未经历战争,所以一看到那杀气腾腾的叛乱军,都震惊不已。叛军所经历的州县,不是开门迎接叛军,就是弃城逃跑,或者是被叛军杀死。这一路就是平推,安禄山的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一带。】 【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隆基还是不信,因为杨国忠说过太多次这样的话了,他以前没信,以为又是别人在构陷安禄山。一直到整整一周,主播算了算,恰好一周七天后,李隆基才相信,安禄山确实是起兵造反了,这次狼是真的来了,而且吃了不少羊了,李隆基这个牧场主才相信自己身边那只讨巧可爱的牧羊犬,真的是一只狼装的。】 【李隆基立马命杨国忠负责反击事宜,李隆基也真是昏了头,竟然相信杨国忠在军事上面的才能。杨国忠这个三十岁之前都在当流氓地痞的人,他能懂锤子军事,再加上唐朝精锐边军大多镇守各处,都城长安与行宫洛阳防卫不多,新募集的兵没有经过训练,毫无战斗经验,对上安禄山的兵,自然是节节败退,很快安禄山就占领了洛阳,并且天宝十五年大年初一,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安禄山起兵,嬴政和刘彻都不意外了,他们两意外的是,那般煌煌盛世的大唐,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从天幕展示的舆图来看,洛阳就像长安的伴都,说是半个都城也不为过,二者相距那么近,没想到洛阳就那么轻易丢了。洛阳丢了,叛军杀进长安可不就轻而易举了? 天幕也没说,唐的军事力量,和宋一样羸弱啊,甚至还开疆拓土,将华夏疆域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面积,说明唐兵打起仗来是很厉害的,怎么内部叛乱就压不下去呢? 嬴政和刘彻想不明白,赵家父子和朱家父子也不是很明白。 赵德昭道:“这种事交予杨国忠这种无才无德的小人来办,肯定要坏事。” 赵德芳非常认同感地点头。 赵匡胤却道:“我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爱读书的太*祖赵匡胤,对唐史也算是十分熟悉了,可听了两次天幕后,就觉得一个小小的杨国忠,还影响不了大唐的根基,应该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 赵匡胤让两个儿子想想,赵德芳愁得头疼:“反正我想不出来,父皇你就别卖关子了。” 赵德昭沉吟后道:“父皇,可还是与李隆基有关?”
第121章 两级反转李隆基(22) 赵德芳得了哥哥的提示,立马道:“我想起来了,李隆基猜忌自己手下的将军,命哥舒翰出潼关!”赵德芳激动得拍巴掌,“李隆基自己逃命就算了,还让将领去送死,安禄山不是要清君侧吗?直接把杨国忠扔给他就好了啊!” 赵德昭没多想便否认道:“应该没这般简单。” 赵匡胤的眼神,遥遥投向天幕,像是对两个儿子说,又像是自言自语道:“我猜问题还出在别处,难道是军改么?” 李隆基上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军改,这点天幕也提到过。只是大家说起安史之乱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任用外族人为节度使一事,觉得是非我族类,便有了异心。可赵匡胤想了想,即便是没有安禄山,汉人节度使也会因为受不了杨国忠这等小人的打压而起兵,也不是没可能。清君侧这个旗号,可是《春秋》中就有了。 赵德芳看赵匡胤只觉得事情还有点严重,赵德昭却听出了十分不一般的东西。 他亲爹就十分看重兵权,所以一下子就想到军改一事上了?难道是以他治军多年的经验,看出了什么来了? 赵匡胤还在思索着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事,天幕讲宋时,就说宋冗兵冗员,是因为对募兵制一次错误的试验,那李隆基的军改,是不是也一样? 可是想想大宋的年份,再想想李隆基在位的时长,又感觉问题应该没那么快就显露出来。 赵德昭很想问问,可不知道该怎么问,总不能直接说“父皇你在想什么”吧? 朱元璋看到天幕展示的李隆基仓惶出逃的样子,再看自己的老四,顿时觉得这孩子浓眉大眼可爱至极。 相对于宋赵构的软骨头和李隆基的昏庸,自己这个儿子,直接把都城迁到了北边,自己坐镇国门,此等魄力与胆识,历届帝王也少有人能及吧? 真是越看越喜欢。 朱棣被亲爹的眼神看得有点发毛:“父皇,儿臣可是有什么不对之处?” 朱元璋笑呵呵地摇头:“没有没有,你很好,很好。” 想必以后别人说起来,会说他朱家虎父无犬子!朱元璋顿时觉得美滋滋的。 朱棣被老爹笑得莫名其妙的,问:“父皇,你对安禄山起兵一事,有什么看法吗?” 朱元璋滋滋地喝了口茶,满足地叹了口气,说:“现下没什么看法,反了不正常么?换做是我,我也要反了他娘的!” 看看李隆基那些做法,多令人生气啊!朱元璋恨不得能亲手宰了李林甫杨国忠。 顿了一会儿,朱元璋道:“不过中原不能落入外族人手中,外族人待我们畜生不如,安禄山史思明二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出身,决定了他们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221 首页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9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