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翡翠烧卖倒是给米莉一种扬州特有的感觉。 几份早点被她全部吞下肚,米莉这才在茶舍外排队的食客眼前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 今天去哪里呢? 米莉立刻想到扬州最有名的一个景点——瘦西湖。 瘦西湖前身为历代开挖的城河,从唐朝开始不断经过开凿与扩宽这才演变成如今的瘦西湖,所以它是一个古代的人工湖。 它原名炮山河,又称保障河,曾经非常狭窄。 之所以会变成如今的瘦西湖,还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想要拜访欧阳修曾经居住的地方,为了方便皇帝出行,扬州的盐商们便一起集资修建扩宽了这条河,又在河两旁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 后来杭州一个诗人慕名前来,游玩之后写下一首诗,诗中的“[2]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这句话也就是如今瘦西湖名称的来源。 西大门进来就能看到熙春台,据说这里是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恰好赶上母亲70岁大寿,当地的盐商为了讨好皇帝斥巨资建立了这么一座庭院。 所以熙春台下方的牌匾上写着“春台祝寿”。 熙春台左侧的那一座白玉桥就是按照唐朝诗人杜牧“[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交吹箫”这句诗中的二十四桥修建的。 其实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是扬州共有二十四座桥,还是说有一个桥叫做二十四桥就不得而知了。 但当地的盐商为了重新再现二十四桥的景色,于是修建了这么一座桥叫做二十四桥。 桥宽2.4米,桥长24米,两侧的台阶各有24层,桥上的栏杆也一共有24根。 踏上二十四桥,微风拂面,带来阵阵凉意,米莉一想到这座桥是为了那首诗而建的就莫名地有点想笑。 原来古代人也会仿制啊。 站在桥上,远方眺望,能看到远处被垂柳层层叠叠遮掩住的一座高塔,那是大明寺的栖灵塔。 众所能详的鉴真东渡的鉴真法师就是在大明寺担任的主持。 调整一个方向,继续前行一段路,一边欣赏着沿途的风景,米莉一边看着远处层 出不穷的亭台楼阁,心中感慨万千。 一座造型奇特的桥出现在眼前,说是桥,其实也不能算石桥,长得像是几个连在一起的亭子,两边有向下的弧度,能连到岸上。 这里应该就是五亭桥。 据说五个亭子从上方往下看,就像一朵绽开的莲花,所以还有一个别名叫做莲花桥。 这座桥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高贵妃的弟弟高恒给他修建的。 远远望过去。亭子的屋檐飞檐耸立,朱红色石柱和金色的瓦片相得益彰,确实是清朝的审美。 这里还栽种着1500多年的银杏树,只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被雷劈死了,后来专门做了防腐处理,放在这里当作观赏木。 银杏树上面爬了许多绿色的藤蔓,还有淡黄色橙黄色的长长的花苞,她听游客说这是凌霄花。 如果不知道的话,还以为这棵银杏树又复活了呢。 她沿着人群的方向向后游览,迎面看见一座大红色的桥,桥对岸有一个圆形的拱门,里面人来人往。 拱门上方写着“小金山”,两侧放着两尊石狮子,这个石狮子和米莉以前见到的那种庄严肃穆矮墩墩的石狮子还不太一样。 它们身材瘦长,脑袋都朝着中间歪去,脸上的表情笑嘻嘻的。 身后带着一家人来游览的导游正在介绍,“门前这两座石狮子是标准的南方风格,你们看它们的表情是不是带着笑?这又叫笑狮,它们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了。” 米莉悄悄地竖起耳朵,跟上这几个人的步伐。 “院子中间的这块大石头是宋朝花石纲的遗物,宋徽宗非常喜欢奇花异石,于是下面的人就给他全国各地去寻找收集并送回京城。” “咱们看到的这一块恰好赶上当时农民起义,就搁浅在了扬州,所以这是花石纲的遗物。” 米莉浅浅听了一嘴,见导游又开始介绍起院墙上挂着的一些书法画作,便自己从门里出去了。 她已经看过了熙春台和五亭桥,再往后走,便看到了钓鱼堂。 钓鱼堂是乾隆皇帝钓鱼的地方,离近了看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亭子,不过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远处的白塔和大明寺的栖灵塔。 坐在这里休息一下,欣赏欣赏远处的风景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沿着岸边行走,头顶上的天空显得无比空旷,湖两侧的亭台与造景互相依偎,远远地可以看到护城河的河水光滑如镜,穿梭的游船像一条条小鱼。 曾经的唐朝诗人张若虚在这里写下“[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也曾在扬州散尽家财,留下千古名句“[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岸边的垂柳随风浮动,岸上的草坪绿得耀眼。 米莉几乎都要沉醉在这一刻了。
第93章 高邮一日游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里面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 换算到现在也是四五月份左右。 刚好她是四月出来的,前几天清明节,怪不得这阵子阴雨连绵呢。 米莉原本计划着从扬州旅游完, 就去苏州或者杭州, 但在市里吃了一碗面, 就听到隔壁桌的食客说起自己前阵子去高邮的经历。 红汤馄饨水上漂,这可是被央视推荐的美食。 再加上她想起小时候读过汪曾祺写的课文,里面描写高邮咸鸭蛋的部分,让她记到现在。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为一个可以随意操控自己业余时间的成年人,她怎么能不想去瞧瞧这个让她魂牵梦萦一整个童年的城市呢? 好在扬州和高邮距离不远, 打车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要知道她之前在别的城市光堵车就能堵一个多小时。 早晨坐上车, 上了高速公路才刚一小时整, 她就到了自己定位的地方——一家红汤馄饨店。 这家馄饨店没有招牌, 坐落在一个小巷子里, 店面不大,到处充满了时间的痕迹。 一口大锅坐立于店面右手边,热气腾腾里面飘着许多肚子滚圆的馄饨。 系着围裙的奶奶腰早已弯了, 她熟练地捞起一个个馄饨, 放进调好料汁的瓷碗里。 店面的装饰虽然旧,但并没有油渍, 米莉来得晚了,只剩下靠外的一张桌子。 她也不嫌弃, 只要能吃上饭就行。 馄饨端上桌, 满满的一整碗,碗不是很大, 但里面的馄饨不少。 碗里的热气冒出来,米莉第一感觉就是——呛。 胡椒味很浓郁,但是并不辣,汤是酱油汤,没有她想象中的咸。 馄饨个头不大不小,但里面的肉馅却是实打实的。 肉馅松而不散,咬下去的时候能吃到一些颗粒感,似乎是蔬菜之类的食物。 馄饨皮滑腻,很薄,嚼碎的食物咽下去,浓郁的香味便在口腔中缓缓流出。 六块钱一碗的混沌,不能指望吃出什么山珍海味的感受,但确实味道不错,口感丰富,肉馅咸香微辣。 米莉觉得让这个馄饨升华的,大概是店主人30年如一日的初心。 这家店在这条小巷开了30年,店主人也在这里坚持了30年。 这样有上了年纪的夫妻开的店,在这条街上还有好几家,米莉从馄饨店出来,在一家烧饼店买了两个甜烧饼吃。 她不知道这种食物是不是叫烧饼,但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别的名称。 负责揉面的奶奶和正在往炉子里面贴烧饼的爷爷看起来都不太善言辞,但打招呼的邻居路过时,总能看见他们真挚又质朴的笑脸。 这不是一个旅游城市,它的烟火气息比米莉之前见到的每一座小城都要浓。 总的来说,生活节奏慢下来,人情味就重了。 米莉逛累了,中午去吃据说是百年老店的一家面馆。 店主人依旧是上了年纪的中年人,煮面的那口大锅和她早晨在馄饨店里见到的那口简直一模一样。 店里有临窗的位置,正对着路边,阳光洒在桌子上暖洋洋的。 米莉要了一碗阳春面,坐在窗边的桌子上,店里还有蒲包肉,她也点了一份。 她对于蒲包肉的了解也是源自汪曾祺在小说中的一段描述。 [2]“……王二的熏烧摊每天要卖出很多回卤豆腐干,除了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蒲包肉似乎是这个县里特有的。 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 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蒲包是用水乡地区随处可见的蒲草编织而成的盛物用具。 如果说蒲草不认识的话,那农村孩子应该见过水塘边长得像淀粉肠一样的东西,多在春秋季节出现,用手一捏会飞出很多絮状物。 这大概和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是蒲草的种子吧。 用水浸泡过的蒲草变得柔韧结实,随意折叠编织都不会断掉,于是由蒲草编织的容器便在当地盛行起来。 编制好的蒲包可盛放鱼虾、蔬菜、肉类等食物。 在没有现代保鲜设备的那个时期,水乡民间多用蒲包储运食品、蔬菜、瓜果等,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所盛食物的水分,延长保鲜期。 蒲包肉的样子米莉在网上看到过,外面缠着蒲草,裹得严严实实,形状像是短一点胖一点的糖葫芦。 煮熟的蒲包肉扒开外面的蒲草,肉香混合着蒲草的清香就扑面而来,里面的肉肥瘦均匀,色泽光亮。 咬下去可以尝到里面明显的肉粒,肉质肥而不腻,软糯却又筋道。 阳春面是用搪瓷盆装的,外表看着平平无奇,还能嗅到淡淡的胡椒味,但吃下去确实觉得有哪里不一样。 一碗阳春面下肚,胃里暖洋洋的。 因为客人不算多,米莉又在窗口的桌子上趴了一会儿,窗外经过的行人偶尔看她一眼,有胆子大的还试探性地摸一摸她。 米莉被太阳晒得整只猫都懒了,也不在乎他们摸自己了。 变成猫之后被两脚兽撸是常态。 像她这样肥美的小猫咪,如果能忍住不撸,那才叫奇怪呢。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13 首页 上一页 83 84 85 86 87 8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