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右门,社稷坛左门南北朝房为六科廊。 其中吏科、户科、礼科在东朝房,西向;兵科、刑科、工科位于西朝房,东向。 巧得很,这坐东朝西的兵刑工三部,她都呆过,因此熟人非常多。 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设置是:每科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从七品;给事中,吏科四人, 户科八人,礼科六人, 兵科十人, 刑科八人, 工科四人,均为从七品。 除了常自裕,兵科给事中还有张缙彦,礼科给事中有她的同年章正宸,也就是被林从周吐槽过喜欢篆刻的那位;工科给事中何楷,也是她之前研制火炮时在军器局的老相识。 紫禁城里花木葱茏,御花园绛雪轩前的太平花、建福宫的红梨花、文华殿前的西府海棠,芳姿各具。 更不用说大量的野生草木,像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车前草、马齿苋、苦荬菜…… 还有很多一时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都会在有风吹过的地方生出来,墙角、砖缝、瓦垄,甚至是城墙上高高的滴水里,都会意想不到地探出花朵来,告诉人春天到了。 在皇帝眼里,草木茂盛、繁花似锦,不只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代表着国家欣欣向荣、昌隆永久。 文华殿宫区在紫禁城东路,东华门内,金水河自太和门广场蜿蜒而来,流向东北,进入文华殿区,化作文渊阁前的一泓水池,又转向东南,从城墙下汇入护城河。 根据五行原则,东方属木,阳气始生,在四季中对应春天,卦象为震。 东方之神为青龙,青春青春,春是青色的,因此明代文华殿覆盖着青色琉璃瓦顶。 在许凝的印象里,海棠树是庭院植物,长不太高。 她注意到文华殿前的树木以后才知道,海棠原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 四月上旬,海棠花开时节,大片大片的海棠花,浮荡在半空中,如云似锦。 朱由检正在思考“虏”与“寇”——外患与内忧的交迫问题。 五月初三日,朱由检在中极殿召见大臣,要他们就这一棘手问题出谋划策。他以殿试的方式给大臣们出了一道策题。 “年来天象频仍,今年为灾甚烈,且金星昼见,已逾五旬,将谓主兵耶?…… 四月,山西大雪,冻毙人畜,将谓边地耶? 然时已入夏,何所致欤? 朝廷腹心耳目托寄臣工,今应担当者嫌怨在念,司举劾者情贿系心,以致嚣尤易起,直枉难分,何所凭欤?” 其他所有大臣的策论答卷写得怎样,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唯独兵部尚书杨嗣昌的答卷引起了人们的非议。 素来以才思敏捷著称的杨嗣昌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策论,顺着皇上的思路,从天变破题。 “圣虑惓惓,星未顺行,青服减膳。 臣闻月食五星,古来变异,史不绝书,然亦观其时主德如何,政事相感,灾祥之应,不一其致”。 然后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虽有天灾却不曾引起政局动荡的事例。 其一,杨嗣昌举例说,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三月,月食火星,当年无事,次年,匈奴八部大人立呼韩邪单于,在五原塞向汉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公卿议论,公卿们都以为天下初定,中国空虚,夷人情伪不可知,不能答应议和。 五官中郎将耿国力排众议,引汉宣帝故事,主张接受单于的议和请求,以率厉四夷,完复边郡,被光武帝采纳,终于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好。 其二,杨嗣昌又说,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正月,月食荧惑,当年魏博镇田兴来降,李绛请推心抚纳,结以大恩。 宪宗采纳此议,遣知制诰裴度至魏博镇宣慰,以钱百十万缗犒赏军士,六州百姓减免一年赋役。 其三,杨嗣昌举了这两件以和议平息边患的事例后,又举了一个相反的事例: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月食荧惑,次年兴师灭北汉、征契丹,连战连败。 宰相张齐贤上疏说:“圣人举事动出万全,必先本后末,安内养外。” 杨嗣昌此论一出,举朝哗然。中国的传统政治历来注重以史为鉴,明朝君臣对于宋朝处理与辽、金的关系频频失误遭后人唾骂十分敏感,因此对后金的和议一直讳莫如深。 杨嗣昌借古喻今,主张对清议和,以实现先安内后攘外的目的。 这是注重夷夏之辨的所有官员们所难以接受的。 许凝冷笑:投降就投降,整得花里胡哨的。 说不定这整个殿试,都是崇祯和杨嗣昌演出来的,就是为了提前给投降造势。 崇祯当然有苦衷——内忧外患,他已经无法兼顾。 他决定听杨嗣昌这位忠臣孝子的建议,攘外必先安内。 许凝心里疯狂咆哮:三百年后,一个姓蒋的光头也是这么想的! 为了安内,他甚至炸了黄河口。 后来他逃到小岛上钓了半辈子鱼、啃了半辈子菠萝!还遗臭万年! 她想揪住崇祯的龙袍领子对他大喊: 你醒一醒! 老杨是在搞封建迷信! 这是传销、成功学! 遗臭万年啊你懂不懂! ![https://img.picui.cn/free/2024/08/29/66d019e64a915.jpeg](chapter-673f37dc8ac89174bb69d485f5e381dab0c68d9f.jpeg) 黄色方框1是给事中的办公地点,黄色方框2是崇祯的办公地点。
第188章 骂官 如果说许凝头铁,六科给事中就是铁人集中营。 他们平常的唯一任务就是喷人。 明朝后期,也有人把这些人称为骂官。 这些人的权力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 他们如果认为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敕令有不妥之处,居然可以将敕令退回! 而皇帝交派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他们就要向皇帝打小报告。 各部完成任务,还要乖乖地去六科销账。 此外,官员年终考核,这些给事中也要进行审核。 这些人的行为特点可以概括为:你要打我,我就骂你。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他们从不动粗,全部功夫都在嘴和奏章上。 这种骂人的独门绝技代代相传,到东林党达到了高峰,真可谓是口水横飞,引经据典,用意恶毒却又言辞优美。 崇祯确实知人善任,许凝来到六科廊以后如鱼得水。 这里的人个个说话都阴阳怪气、引经据典,听得她心情畅快,给她看病的郎中都说她的病情好转了不少。 很快,比她更猛的铁人就出手弹劾杨嗣昌。 五月十五日,工科都给事中何楷上疏,指责杨嗣昌屡屡援引历史典故,是别有用心。 他指责杨嗣昌引光武帝招抚塞外匈奴故事,企图借此以伸张与清人互市封赏(即议和)之说; 引元和宣慰魏博镇故事,企图借此伸张招抚之说; 引太平兴国年间连年兵败故事,企图借此伸张不可对外用兵之说。 奇怪的是,能言善辩的杨嗣昌在答辩奏疏中只字不提何楷指责的欲与清人互市封赏、不可对外用兵之说,而在别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历史学家谈迁在记载此事时,作这样的评论:“星历之学,非杨嗣昌所谙,而推言之甚详,意专为建虏(清朝)而发,力主市赏(议和)。” 其实,对清议和并非杨嗣昌的创见,自从朱由检即位以来,明与后金(清)的议和尝试始终没有间断过。 天启七年十月,朱由检即位不过两个月,皇太极就委托漠南蒙古敖汉部都令喇嘛捎信给朱由检,提议双方和谈,后来皇太极又多次发出这样的信息。 崇祯五年皇太极在远征察哈尔部后,写信给明朝守边官员,表示议和意向: “我今开诚相告,惟愿两国和好,戢兵息战。” 并与宣府巡抚沈启订立盟约: “明与满洲二国共图和好,谨以白马乌牛誓告天地……两国若遵守誓言,交好勿替,天地眷祐,世世子孙长享太平。” 朱由检本来知道此次和议,后因朝中大臣议论纷起,不得不把沈启革职以平息舆论。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后,为了全力对付内乱,倾向于向满洲施放和谈的试探气球,以缓和北方边境压力。 于是辽东巡抚方一藻派遣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满洲去试探口风。 是的,没错,算命先生。 方一藻与总监太监高起潜一直与朝廷保持密切联系。 周元忠受到使节礼遇,皇太极表示,如有确议,即撤兵东归。 杨嗣昌接到方一藻、高起潜的报告,向皇上指出:既然对方有意议和,我方可以请他在宁远谈判,不必在宣府谈判。 如此,则机权在我,运用稍闲,不致频年岌岌有京辅之忧,得以其暇,尽平流贼,得算已多,请许方一藻、高起潜便宜从事。 此事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 这件事在《清实录》中有记载,在明朝史料中只有侧面记录。 高起潜……又是监军太监。 崇祯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易弊鼎新,其中宦官监军作为弊政之一也曾一度被下令取消。 但是,外廷大臣结党营私、遇事推诿的表现令崇祯皇帝大失所望,他不得不再次起用宦官,宦官监军制也随之死灰复燃。 崇祯四年(1631年)的孔有德兵变事件即是崇祯皇帝恢复宦官监军的一个契机。 该年十一月,时任登州游击的孔有德起兵造反,连陷山东大片土地,京师为之震动。 崇祯帝在接连派出几员大将都未能平定叛乱的情况下,起用高起潜为监军,督领官军讨伐叛将。 六年(1633年)二月,孔有德在官军的夹击下,被迫遁海而逃,叛乱遂被平定。 高起潜第一次任监军就大获全胜,他的知兵之名,为崇祯皇帝所深信不疑。 从山东凯旋后,高起潜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辽东,奉命监视辽锦诸军。 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轻取抚顺以后,辽东战局就成为明朝统治者的心腹大患。 特别是崇祯二年(1629年)的“己巳之变”,后金军队竟然直逼北京城下,险些重现当年的“靖康之变”。 这种形势使崇祯帝大为恐慌,便在辽东设下重兵,并任命高起潜为辽锦监军,以防止后金军队南下对京师造成威胁。 然而,由于宦官在担任监军时,往往仰仗皇帝授予的权力狐假虎威,争夺统兵将领的指挥权。 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动摇军心,以至于大大削弱甚至破坏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一直受到朝中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纷纷要求撤消监军。 崇祯皇帝在群臣的压力下,不得不于八年(1635年)再次下令撤去宦官。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7 首页 上一页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