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时起,邹蕴真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事业上,践行自己“教育救国”的志愿,直到全国解放。邹蕴真与立志革命的学友毛泽东分道,固然是他人生的憾事,但他没有像某些伪君子投身国民党怀抱卖友求荣,正如他后来所言:“我没有背叛毛主席。”体现出其耿直磊落的品性。同时,邹蕴真对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依然同情,有一次毛泽东在经费紧缺时,写信向邹蕴真求援,他慷慨捐寄出500块银元,缓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在1950年春致函邹蕴真,邀请他到北京来。邹蕴真到京后,经中共中央统战部介绍,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随后,邹蕴真将自己的全部历史写成自传呈寄毛泽东,是年5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款待了这位昔日同学。老友久别重逢,心中感慨颇多,邹蕴真由衷地赞赏毛主席的雄才伟略,毛泽东高兴而又谦逊地说:“没有什么,还是第一师范学习的那一点点。当年我们想把国家搞好,苦于没有办法么,东找西找,才找到马克思主义。”那次会谈中,毛泽东还诚挚地忠告老同学跟上时代形势,争做开明人士:“如今解放了么,你也要告诉老家的人,把多余的田土、财产交出来,分给贫苦农民,让他们也过点好日子。” 事后邹蕴真记叙道:“润芝兄用小包车将我接入私人客厅,畅谈达3个小时之久,感情依旧,毫无半点官僚习气……”邹蕴真此后专程回到汉寿老家,除交出田地和粮食外,还动员家里人交出了埋藏的20两黄金、400块银元等财产。 邹蕴真在“华大”毕业后,即由政务院人事部分配到出版总署人民出版社任编辑,两年以后,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到1985年7月在京病逝,享年92岁。当年的“邹家大屋”旧址,已改建成一所小学了。 那为什么教员说自己是小学老师呢? 传记里写: ......毛泽东注意到一则由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招生广告。广告上说,学校不收学费,膳宿费很低,毕业后即可教书。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 毛泽东对于师范学校的兴趣,也并非一时兴起。他当年考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的时候,入学考试题目就是《民国肇造,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毛泽东以梁启超的“以教育为主脑”之说下笔立意,取得的可是第一名的好成绩。 经过再三权衡,毛泽东觉得:自己将来还是最适合当教师,他就是这样对斯诺讲的。 1913年春,毛泽东如愿考入五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后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师范,毛泽东被编入一师第八班。 这次入学后,毛泽东终于踏踏实实地待着,不折腾换地方了。直到1918年暑假毛泽东从一师毕业,他总共做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 1917年下半年,毛泽东师范学校还没毕业,就开始当起了小学老师,教起书来。 1918年6月,毛泽东从一师毕业。在蔡和森的再三敦促下,毛泽东也曾和20多名青年一道,前往北京,准备赴法勤工俭学。但是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开始当起了小学教师。 1919年4月,毛泽东从北京回到湖南,照顾病重的母亲。同时,开始在长沙修业小学教授历史课。 对于从事教育职业这件事,毛泽东非常用心。关于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他也有不少想法。 比如1919年8月,毛泽东在给湘的同学罗学瓒的信中说:深感同人中没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的,“后路空虚,非计之得”。还说,往保定留法预备班,不如从事教育之有大益。 1920年9月到1921年夏,他担任一师附属小学主事,主导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事宜,开设了园艺、畜牧、印刷等实习课,还提出要求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他还在一师附小的初小部,开办了平民夜校和失学青年补习班,由他主持教育工作。 然而后来,一心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毛泽东,小学教师终于还是当不下去了。因为他发现,为了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仅仅当老师,教学生认字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终于,毛泽东放弃了教师职业。而这次,我们都知道了,他是要去干革命了, 他后来多次同外宾讲到这件事--“我过去是小学教师,但没有继续教下去,因为政治局势不容许我教下去。现在回想起教书时的情况还很高兴。” 搜集完这些材料,我不说是汗流浃背,也算得上目瞪口呆。 这个梦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迄今为止,这个梦仍是我人生中逻辑最顺畅、最高清、我记忆最深的梦。 后来就不言而喻了。 我开始看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今年把毛选看了一半。 剩下的,我想不必多说了。 想表达的,我都在这本书里写的差不多了。 再次谢谢大家给我的评论,我深切地清楚自己文笔的弱点, 因此力求考据准确严密,希望写出一本自己看不觉得愧疚的书。 而且第一次写书,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写大纲。 写书的方法就是:设定好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然后代入他们,让他们自己发展各自的命运。 可以说,每一章都是靠灵感。 有可能你们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伏笔埋得这么深啊! 草,那是因为我在前面写的时候,也不觉得那是伏笔。 是人物自己想起来的。 反正我自己记不住。 写第一章 的时候我甚至都想不到自己最后会写出一个什么东西。 程宿会疯成这样,我自己都没想到。 女主会喝水银,我也吓一跳。 还有路上捡到仲钦、女主不爱吃甜、突然暴起杀了王伯温......都是我在写的当章才想到的。 可以说五十章以后,90%的情节都是自己流淌出来的,我只是个拙劣的,很不高清的摄像头。 反正就顺着往下写。 每次写完再确定这章的标题。 因为我连下笔的时候都不知道要写什么。 也许上辈子我是个王家卫。 然后我为什么能更新的这么快? 因为我用微信录入的,在文件传输助手里发信息,复制资料很方便。 很小众吧我猜。 上厕所也可以填两句,写到哪儿是哪儿。 这个创造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在体内孕育克苏鲁。 非常诡异而且奇妙。 每一天我都在期待——我他妈今天又要写什么? 程宿这孙子又要开始造什么孽? 然后代入他的脑子开始写。 写完出了戏一看,太出生了,我自己都开始骂人。 我也追我自己的文,笑死。 所以是他逆天,不是太太我逆天,我只是一个灵魂的容器。 就像那个梦,我好像短短的时间被灌了两个别人的灵魂。 没想到能有很多姐妹被故事打动,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们的评论。 最后想跟大家说,真的,抑郁的时候去读毛选吧。 一句也行。
第129章 长缨 文震孟成为内阁大臣后,按照惯例,阁臣一经任命,即向司礼监投递名帖,拜见司礼监太监。 文震孟向来鄙夷太监,不与他们往来,他被任命为内阁大臣,也不去司礼监投递名帖求见。 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雅慕文震孟的才学,令人辗转传话,望文震孟去司礼监叙话,文震孟断然拒绝。 在文震孟入阁时,温体仁恰好在家休假,待他回朝,方知他嫉恨的文震孟已是阁臣了,狡诈的温体仁设计排挤文震孟。 他每拟圣旨必同文震孟商量,文震益有什么建议、改动,他都欣然听从。 打了几次交道之后,文震益便放松了警惕,转而赞誉起温体仁来,他逢人便说:"温公虚怀若谷,怎么竟说他是奸臣?"阁臣何吾驺警告他说;"此人老奸巨猾。不可轻信!"文震孟不以为然。 许凝知道,文学士有些时候,比自己更“洁癖”,也比自己更天真。 因此搭救林从周的事,她不想连累文震孟。 而新上司刘荣嗣的老家在曲周县,位于如今环京津的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部,也属于畿南三郡的治下。 许凝找到刘府,见到刘荣嗣,纳头便拜,哭得肝肠寸断。 她明白了孔有德为什么会为了毛文龙之死叛变,甘愿背上千古骂名。 那不是简单地杀掉了自己的老师和恩人,而是眼睁睁看着信仰被践踏、撕碎,碾成血泥。 “我父亲在广宁自刎殉国……” 她甚至把许知章都搬出来了。 爹都死了,还是得拼爹。 死有死的用处。 按照崇祯的逻辑,忠臣必定是孝子,那孝子必定是忠臣,所以杨嗣昌才升官升得那么快。 “年台想必也听过看过我妹婿如何抚治三郡……” “我许氏一门刚直特立,未尝依傍一人,不愧不怍。” 终于恸哭失声。 她不能再失去更多了。 “身在局中,茫茫宦海,无处忖量,老年台何以教我?” “年台!林侍郎若被论死,我何以自处?” “冶炼制造军器之事,以后就只靠世贞一人了吗?” 刘荣嗣须发皆是花白,他重重地叹气,步履蹒跚地扶起她。 “你在兵部执事,我早听过你的名字。” “你的秉性,和我的老友杨涟相似。你的老师林从周,也很像。” “你们认为自己是直臣,贤臣,良臣。” 他苍老的眼睛仍是锐利,“但他和你也都犯下了错。” “自恃。” “《道德经》里说,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译文: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 《素书》中“孤莫孤于自恃”的意思就是:最大的孤立莫过于自恃其能,自傲自大,目空一切。 桀纣自恃其才,智伯自恃其强,项羽自恃其勇,高莽自恃其智,元载、卢杞,自恃其狡。自恃,则气骄于外而善不入耳;不闻善则孤而无助,及其败,天下争从而亡之。 “别人孤于自恃,你们都自恃于孤。” “林从周上疏的时候,应该就想过这个结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你要见他的话,我在刑部和锦衣卫的老朋友可以设法让你见他最后一面。” 刘荣嗣面露不忍,拍了拍她的肩头。 “好孩子,咱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七年前,她在一个梨花盛开的深夜见到了李江陵。 如今,她在一个同样凛冽的春夜见到了狱中的林从周。 诏狱的情况比七年前河南府的监狱还要糟糕,血腥味、疾病和屎溺的味道冲上面门,许凝一阵作呕。
言情小说网:www.bgnovel.com免费全本完结小说在线阅读!记得收藏并分享哦!
137 首页 上一页 74 75 76 77 78 79 下一页 尾页
|